-
水稻测产方法及公式
水稻测产需要测量大量的田间数据,以往都是依靠人工进行测量,而现在则可以借助仪器进行测量技术,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本文就来简单介绍一下水稻测产方法及公式,以及可选用的相关测产仪器。 测产方法(万亩):以500亩为一个测产单元,每单元随机取3点,每点量取21行测量行距,量取21株测定株距,计算每平方米穴数;顺序选取20穴,计算每穴穗数推算有效穗数,取2-3穴调查穗粒数和结实率。 公式:理论产量(公斤)=亩有效穗(穗)×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克)×10-6×85%。 水稻测产可采用的仪…
-
玉米考种指标有哪些?
玉米产量由于品种、 栽培条件、 产量水平和自然气候不同, 产量三个因素的构成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 通过室内考种, 用以分析研究在不同条件下的合理产量结构, 研究在高产条件下,争取穗大粒多粒重, 进一步促进高产再高产的途径。那么玉米考种指标有哪些呢? 1、玉米籽粒考种指标:粒数、粒长、粒宽等。 2、玉米整穗考种指标:穗长、穗粗、秃尖长、左右穗、缘角、穗行角、平均粒高(厚)等。 3、玉米截面考种指标:籽粒行数、穗粗、轴粗,以及截面上的平均粒长、平均粒宽参数等。 玉米考种指标繁多,测量耗时长,为减轻…
-
小麦亩穗数快速测量,让科学研究更高效
传统测量亩穗数,需要人员走进麦田,对多个抽样区域内的穗数、分蘖数进行精细计算,这其中不仅会受到自然环境干扰,还会存在人为的测量误差、记录误差等。同时,在疫情反复的背景下,人员布岗、用工安全等问题也难以得到保障,加之大部分项目需要测量的作物种类繁多,无疑给科研工作带来了更多压力与困扰。 如何高效测产,彻底摆脱传统人工测量耗时久、误差大等痛点问题?针对亩穗测量难题,我们自主研发了小麦测产量软件——小麦亩穗数测量系统。这款测产软件小巧轻便,操作简单,只要拍一拍就能自动计算亩穗数! 小麦亩穗数测量系统利…
-
拍照式叶面积测量仪:基于图像处理的叶面积测量的方法
叶片是农作物生产有机养料及光合作用的主要部分,其大小是衡量作物长势、产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农作物病虫害检测与培育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快速、准确地测量植物叶面积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叶面积测定方法有方格法、复印称质量法、回归方程法、叶面积仪测量法等。方格法与复印称重法精度较高,但操作复杂,回归方程法操作简单,但精度不高,叶面积仪成本较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基于图像处理的叶面积测量的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广泛应用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的叶面积测量及经济林的叶面积测量。 托普…
-
作物表型数据采集仪:便携轻便的植物表型数据采集器
作物表型的数据采集是开展设计育种和作物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开展植物/作物育种的过程中,都需要获取植物/作物表型数据来进行分析研究。而传统的作物表型鉴定主要依靠人工调查取样,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缺点。为此托普仪器推出了一款便携轻便的植物表型数据采集器-作物表型数据采集仪。 作物表型数据采集仪主要用于测量作物植株表型性状数据,包含角度测量、长度测量、粗度测量、叶面积测量等功能。植物表型数据采集仪可以实现自动记录测量数据,测量数据直接通过U盘导出,一个人即可完成测量,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其优点…
-
人工气候室的种类介绍
人工气候室按结构类型的不同,可分为阳光型、高照度、培养架等三种。 1、阳光型人工气候室 也称日光型人工气候室,采用玻璃屋面和墙面,室内温湿度自动控制,最大程度采用自然阳光的光照度,阳光型气候室的光源直接采用自然光,更加符合自然条件,特别适合对光源要求高的植物生长。 2、高照度人工气候室 通过人造的高强度灯光来满足高辐射植物生长的需求。这种气候室的典型用途是培育水稻、玉米、烟草、油菜、土豆等植物。 3、培养架人工气候室 培养架型人工气候室适用于研究拟南芥、植物基因研究、植物生理学、种子早期生长研 …
-
玉米育种测产仪器与玉米育种发展
玉米不仅是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用作饲料、 化工和医用等的原料。主要种植区域集中在北半球温带地区, 北美洲种植面积最大, 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次之。 21 世纪开始,我国玉米育种领域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转基因与分子标记技术在玉米育种过程中得到普及,各种高新技术手段应用于育种工作中,从而使玉米育种发展成一种兼具传统技术与现代高科技手段的一门新型学科。 当前,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玉米品种质量,玉米育种成为重要的发力领域,在育种专家开展育种培育…
-
小麦育种测产仪器助力小麦育种科研
我国小麦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区域,其中包括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江苏等省份。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小麦覆盖度达到了30%以上,是全国最大的小麦种植基地。 近年来,依靠育种专家们的不懈努力,我国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品质状况、抗病能力、抗逆能力、资源利用能力、改良技术能力等取得重大进展。小麦品种研究进展神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优质强筋品种和优质弱筋品种,已经从无到大面积生产应用。华北、黄淮地区已发展成为强筋小麦生产的优势生产区,长江下游地区已发展成为弱筋小麦生产的优势生产区,一批小麦…